扁鹊为什么被教科书删除?专家道出原因,一般人都想不到

“救死扶伤闯险关,艰辛历尽意未残.。矢志从医言不悔,一朝为病更知难。 他日还我强健体,再度悬壶百姓间。”

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,相信不少人都曾听过。扁鹊在觐见蔡桓公之时,曾向蔡桓公表示,蔡桓公体内有隐疾,若是不及时医治,恐怕疾病会加重。蔡桓公听到这话后,觉得不高兴,坚称自己没病,并认为扁鹊是为了邀功,才这么说自己的。

十天后,扁鹊又觐见蔡桓公,再次向蔡桓公表示,蔡桓公的疾病已经有向内转移的倾向,如果不及时医治,还会变得更重。蔡桓公依旧置之不理,并在扁鹊第三次觐见时,将扁鹊赶走。

且不论这件事是否属实,但论故事内容,我们便能从中看出,“望闻问切”中,扁鹊光凭第一点就可得知患者的病情,这样的医术可谓是极为高超,丝毫不输华佗、李时珍、张仲景等人。可是为什么四者都曾出现在教科书上,现在却偏偏只删除扁鹊的名字?

“名扬天下”的神医

据《史记》记载,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医学家,原名叫秦越人,生于公元前407年,因医术高超,被人们称为“神医扁鹊”,也被尊为医祖。扁鹊精通各种科目,老幼男女没有他治不了的病。在行医期间,扁鹊自创了“望闻问切”的中医学切脉诊断方法,因此名闻天下。与张仲景、华佗、孙思邈、李时珍等人并称为“中国古代五大名医”。

可惜,即便司马迁对扁鹊再怎么看重,扁鹊依旧被从教科书中剔除。也许有人好奇,既然扁鹊这么厉害,让后世多了解他一些不好吗?为什么要将他从教科书里删除?难道是扁鹊做错了什么?

神医的特异功能

要想解答这些问题,还得先了解史书以及民间对扁鹊的记载开始。

且不论长桑君这位人物是否真实存在,单凭透视这一特异功能,这件事听着便觉得荒诞。更离谱的是,在扁鹊存活的年代,的确有一个蔡国,但是蔡国内却没有蔡桓公。如果非要将历史与记载拉扯上关系的话,蔡国里倒是有一位叫蔡桓侯,但是这位蔡桓侯死于扁鹊出生前的200多年前。

除此之外,司马迁还曾在《史记》里提到关于扁鹊的另一件事。这件事,记载的是扁鹊前往虢国为虢国太子治病的过程。记载中曾提到扁鹊得知太子死了不过半日,且死前的症状时,表示自己可以让太子起死回生。结果也如扁鹊所说,太子不仅活过来,还变得活蹦乱跳。

假设是后人将扁鹊出生的时间记错,扁鹊与虢国太子同在一个时代。那么,虢国太子与齐桓公之间也相隔了200多年,见了虢国太子的扁鹊,根本无法与齐桓公相遇。

“消失”的神医

对于扁鹊存在的种种记载,以及记载中的矛盾,无一不让人觉得可疑,也让编撰教科书的专家们议论纷纷。

即便司马迁出于某种想法,真的这么做了,那么,《扁鹊见蔡桓公》的故事,来自韩非之手。韩非作为法家代表人物,韩王的儿子,荀子的学生,他为什么要瞎编乱造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?难道是司马迁与韩非两人合谋,试图蒙骗后人?

这些矛盾和疑问,专家们无法解释。若是任由这种前后冲突的人物以及记载留在书中,很容易给学生造成错误的误导,这就是扁鹊从教科书上“消失”的原因。

结语

对于扁鹊是否真的存在,至今依旧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。或许无论是哪个记载中的“扁鹊”,都是真实存在的,只不过这位“扁鹊”不是一个人,它是一个团体,象征着来自不同朝代、所有医术高明的人。

这些事,经过数千年的风蚀,早已模糊不清。我们能知道的,也就只有这些“扁鹊”们的共同点。

他们为国家,为社会无私奉献着,他们的记载和存在,也代表人们对医者的认可和尊敬。无论是古或是今,医者总是怀着一颗父母心,悬壶济世。向世界万千医者们致敬!